1983年以来,国务院先后将定西市北部四县列入“三西”建设重点县,1986年又将南部三县列入国家困难县范围,进行重点扶持。
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,到1999年底,全市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万人减少到1999年的18.12万人,贫困面由1982年的78%下降到3.63%,全区7个县都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.这对定西来说,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,它标志着定西人民已告别绝对贫困,开始向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,也标志着全区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.与此同时,全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,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。
1983年以来,全市新修梯田250万亩,近几年,每年兴修梯田都在20万亩以上,目前已累计达到447万亩,山区农民人均梯田达到了2亩以上.全市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959项,灌溉面积已达92万亩,为建国初期10.87万亩的8.5倍.近年来,在干旱山区大规模实施了“121”雨水集流工程,全市新打和维修配套集雨水窖21万眼,有效地解决了干旱山区人、畜饮水的困难。大范围实施了集雨补灌工程,建成30-50立方米集雨窖池11万眼,新发展集雨补灌面积30万亩。新修县乡公路800公里,使98%的乡镇和79%的行政村通了公路。架设农电线路3500公里,乡、村、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%、90%和85%。全区每年种草、造林各20万亩以上,治理小流域100平方公里。已完成各类水土保持治理面积9200平方公里,占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5%以上。
通过综合开发,不但使酷劣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,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,而且走出了一条“梯田+水窖+科技”稳定解决温饱和“调整结构+开拓市场+龙头企业”实现脱贫致富的路子。